我家孩子13岁了,女孩,她有时会用小刀在手臂上划出好多道伤口,却说“不疼”。去医院就诊心理评估显示“重度抑郁”,我才慌了神:“她从小成绩很好啊,性格也乖,怎么会这样?”

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
这样的现象我们在门诊上经常见到。当孩子出现自伤、退学、厌食行为,发出求救信号时,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,认为孩子就是不想上学,认为孩子是装的,叛逆,不承认孩子存在心理问题。实际上,家长的这种错误认知堵死了孩子的情绪出口,会让孩子的问题进一步加重。
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家长正在用“为你好”的名义,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情绪,剥夺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。很多孩子向父母求助,但父母却认为是孩子自己的问题,让孩子自我反省。比如:孩子问“妈妈,为什么老师当着全班人说我表现不好”?妈妈却说“老师是为你好,在激励你,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”久而久之,孩子就不愿意再和父母说了,感觉说了也没用,转而可能就玩起了手机,但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时的第一反应:“又玩手机,整天玩,能学习好了才怪”。他们没意识到:手机可能是孩子情绪宣泄和获得心里安慰的重要渠道。其实孩子此时最想从父母这里获得安慰、理解与支持,但父母一句话就把孩子的想法给挡了回来,当孩子的情绪被持续忽视或否定,大脑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——关闭表达欲望,那以后孩子可能什么事都不想跟父母说,有的孩子将情绪内化为自我攻击,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怒而发生自伤行为。